全球聲音藝術資訊網

亞太台灣
   香港
   日本
   
澳大利亞
美洲美國
   加拿大
歐洲奧地利
   
比利時
   德國
   西班牙
   芬蘭
   法國
   
匈牙利
   義大利
   荷蘭

   挪威
   
波蘭
   瑞典

   英國

簡  介
參考書目

 
美洲->美國->組織
 
 
ARTSCILAB, The Art and Science Laboratory

The Art and Science Laboratory致力於開拓電腦工具和電子訊息定義一種新型的人類知覺場域,開發人類潛在的想像力。該Lab由藝術家、電子工程師、科學家所組成,鼓勵人們運用各類電子和聲音藝術拓張人類思考、想像的新版圖,這也是一種未來的跨界藝術之想像。
這個Lab也提供了電子音樂歷史、實際操作技術、後電影美學、聲音藝術、機械人、人與機械介面、錄影藝術、網路藝術等資訊。

http://www.artscilab.org/
     
 
Bitstreams 2001

這是於美國惠特尼美術館的電子藝術展《點之流二○○一》,其中包含聲音藝術展覽,並在網上可聆聽參展創作者的作品。
進入《點之流二○○一》網頁,在淺藍流動的背景當中,點入許多點狀漂流所構築的字裡,就可以看到為這個展覽所安排的藝術教育、展覽導覽等節目的時間表。而參與此展的數十位藝術家包括Brandon LaBell,Robert Lazzorini, MATMOS, Paul D. Miller等人,也都有詳盡的背景介紹。如一九五三年聲的日本女性聲音藝術家Ikue Mori,自一九七七年後便在紐約發展,她運用電腦合成、電子鼓擊、混音器等創造出意像豐富的聲音風。她也曾根據中國古代笑說製作一件很有韻味的「牡丹燈籠」,用的是現代素材,而作品頗具靈性韻味。

http://www.whitney.org/bitstreams/
     
 
CCM,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Music

超過三十年,CCM當代音樂中心是開發科技與藝術的當代音樂實驗方法的先驅。其前身是一九九六年舊金山的磁帶音樂中心Tape Music Center(成立於一九六一年)搬至米爾茲學院(Mills College)。這個CCM當代音樂中心擁有相當高的國際聲望,特別是在開發當代音樂的包容和實驗性,成為國際實驗聲音創作者的欲一展身手的重要地點。
CCM當代音樂中心會在學其中為學生不定期舉辦音樂活動,邀請著名作曲家擔任客座,如一九九三年請到的羅伯•艾須里(Robert Ashley)。
另一個活動Songlines Series則獲美國NEA的補助,邀請到的藝術家包括David Tudor, Hildegard Westerkamp, Alvin Lucier, Pauline Oliveros和Nicolas Collins等人。

http://www.mills.edu/LIFE/CCM/CCM.homepage.html
       
   
CCRMA,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

史丹佛大學的電腦原音研究所是由現代音樂作曲家、當代藝術創作者和研究者所合作組成的單位,這些藝術家除了藝術概念的創新之外,都具備有相當專業的電子技術,甚至會自行撰寫程式、開發音樂軟體、藝術創作軟體。他們使用訊息追蹤器、身體互動機械、作曲技術、混音技術、電腦編曲、電子原音(收取自然聲響於電子器材中創作)、即時互動應用等來開發更創新的當代聲音/音樂藝術。
http://ccrma-www.stanford.edu/info/
       
   
CEMI, The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usic and Intermedia

北德州大學的培育創作、製造和傳布實驗電子音樂、多媒體互動表演的知識訊息的機構CEMI「電子音樂多媒體中心」,在其劇場中的影音設備齊全,聲音方面包括:八軌錄音系統、8 JBL speakers QSC Power Base 1 Amps、Mackie 32 / 8 mixer、Alesis ADAT、Yamaha Baby Grand Disklavier等﹔影像方面包括:燈光照明、三座投影螢幕(兩層樓高)、VHS、DVD投影機等。這個屬於學院內的多媒體中心讓年輕學子得以接觸到最當代、最前衛的藝術訊息,包括電腦動畫結合電腦音樂、舞蹈、劇場、雕塑、創意書寫、以及其他網路基礎的技術,並且有工作坊讓學生研習創作。
http://www.music.unt.edu/cemi/index2.shtml
       
   
CNMAT

CNMAT的成立宗旨是推廣音樂和科技的互動及研究創發,是個錄音技術、當代音樂研究教學中心,擁有專業的表演設施。CNMAT是加州伯克萊大學音樂系的分支機構,強調跨學科整合及互動教學,並且不但是跨學科整合(將音樂專業結合物理學、數學、電機、心理學、電腦科技、認知學等)、也跨校整合,讓知識可以互相切磋研發。
CNMAT坐落於伯克萊大學校區北方的山丘上。對大眾開放,吸引了許多世界各國的作曲者、聲音藝術家、當代藝術研究者、新媒體藝術創作者、教授或學生前往。

http://www.cnmat.berkeley.edu/
       
   
CRCA

CRCA是個UCSD組織研究單位,其創立目的在於培養、並開發跨領域(跨電子技術和新藝術形式)的研究創作。這個網站很特殊,點進去之後會有兩個視窗,其中一個控制選項,而在點入後各個選項的移動,可以看出設計者的用心。
在他們的研究領域中,包括公共藝術、電腦藝術、藝評、多媒體、網路媒體、互動表演、以及創作者的應用軟體系統介紹。
最近更嘗試多媒體互動網絡(在網際網路中進行互動)、虛擬實鏡、電腦化的空間感聲音、以及現場表演中運用在電腦音樂和電子影像上的新技術。

http://www-crca.ucsd.edu/
       
   
EMF, Electronic Music Foundation電子音樂基金會

一九九四年九月創立的電子音樂基金會,是個致力於讓更多觀眾了解電子音樂的非營利組織。讓電子音樂可以從科技金字塔中走下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呈現。
EMF, Electronic Music Foundation電子音樂基金會坐落於紐約州愛爾邦尼(Albany)市,內部空間佔地一萬五千英呎,是個相當理想的展覽空間,參加展眼活動的藝術家包括:Luc Ferrari, Robert Ashley, ICMC in Havana, AES in New York, Tom Buckner, Philip Gelb, Trevor Wishart, SEAMUS, The Cube ...而其街道對面就是愛爾邦尼歷史藝術機構(the Albany Institute for History and Art),人文薈萃。

http://www.emf.org/
   
 
 
   
Experimental Media Research Laboratory

新媒體、科技藝術、聲響藝術、實驗影像的工作坊。一九九五年成立,位於加州首府的沙加緬度(Sacramento)市中心的EMRL「實驗媒體研究室」是由一群從事電子影音創作的年輕同好所組成,除了電子實驗音樂、他們也製作實驗短片。一九九五年九月,便邀請日本聲音創作者秋田昌美Merzbow赴美演出,演出地點就在EMRL。
進入網站中,清爽的首頁卻讓人們可能移動游標、整版遍尋,一時點選不到進入下一頁的畫面,這是EMRL所作的小小玩笑。其實在右下角的幾個紅橙菊綠顏色小方塊,才是真正的入口。

http://emrl.com/
       
   
EVL

EVL(The Electronic Visualization Laboratory-電子聲像圖書館)是位於芝加哥的伊利諾州大學。這個電子聲像圖書館與伊利諾州大學的技術學院和藝術與設計學院同合作,其中有虛擬實境及電腦即時互動影像。
電子視覺化運用在藝術技術上,呈現虛擬實境的作品,該圖書館提供資訊及技術幫助學生創作電腦圖像、電腦動畫、互動影像、錄影作品、虛擬實境。

http://www.evl.uic.edu/info/
   
 
   
Generator Sound Art, Inc

Generator Sound Art, Inc.是附屬於紐約市以推廣聲音藝術的畫廊Generator Sound Art Gallery, NYC之下,主要為製作聲音創作者的作品,宣傳並推廣的行銷通路。為這些藝術家打開一個市場、讓更多人欣賞到他們的創作,許多藝術家得以以其創作獲得回饋及收入。
二○○一年六月一日,電子藝術發聲器(Generator Sound Art)網站的成立,我們可在上面即時連結到紐約市的聲音藝術資訊。

http://www.generatorsoundart.org/
       
   
GNUsic.net

本網站GNUsic.net是電子音樂家的開放工作室,在此展中有許多聲音檔、軟體工具提供聲響創作者下載使用。所有的聲響創作者可以利用此站來作音樂,自由使用檔案,目前許多有創意的聲音藝術家都藉由網路創作聲響,對現代人可說是音樂上革命的變革,特別在網路時代,許多聲音藝術家允許人們可以自由地再使用,提供更多人將其聲音片段及音源存於電腦中。GNU也發行了許多CD,從這個網站可一覽其全貌。
http://www.gnusic.net/
       
   
Helicopter

Helicopter美國實驗聲響團體,為實驗音樂創作者提供一個連結的介面,並為他們出版作品,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線上下載MP3聲音,聆聽其作品。同時也舉行聲音藝術家現場表演,如約翰•維斯(John Weise)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在聖地牙哥的活動、以及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在聖路易斯的活動。同時有興趣聲音藝術創作的朋友也可以經由這個網站將本身的創作資訊傳上去與他們交流。
除了藝術家的MP3音樂下載外,還可以看到該位藝術家的最新活動資訊、該位藝術家的網站、洛杉磯實驗音樂創作者的網路連結、更多電子音樂下載訊息、MP3音樂下載服務資訊與軟體資源等。

http://home.earthlink.net/~johnwiese/helicopter.html
       
   
ICMA,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

國際電腦音樂協會是個國際性藝術社團,成員包括許多知名的國際電子音樂機構、著名的藝術家,共通點是這些團體或創作者皆致力於創新科學技述運用於表演上,提供所有醉心於作曲、電腦軟體、硬體開發者和當代聲音藝術的人們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
http://www.computermusic.org/
   
 
 
   
Intransitive Recordings

為世界各國電子原聲創作者發行CD的Intransitive Recordings 是由豪爾德•斯特爾澤(Howard Stelzer)所組織的廠牌,其所發行的CD封面者為李察•卡提爾(Richard Chartier),網頁設計者為賽斯•克魯特(Seth Cluett),他們三位也是電子音樂的表演者。一九九七年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成立,近年來搬遷至麻塞諸瑟州的劍橋,常於劍橋及波士頓舉行一些實驗電子音樂的表演活動。有興趣創作實驗電子音樂的創作者可將作品寄至Intransitive, P.O.Box 391151, Cambridge, MA 02139 USA.
http://www.visionload.com/intransitive
       
   
Lampo

網站首頁帶我們進入一個看似為表演場所、工作室的空間:一個小桌、幾張椅子,簡單的擺設組合,韻味盡出。「藍寶」是美國芝加哥一個非營利機構所架設的實驗音樂和新媒體藝術作品。
在二○○一年秋天,「藍寶」邀請藝術家發表作品,如使用吉他聲響的亞蘭•萊特(Alan Light)、知名的德國聲音創作者貝倫斯(M.Berens)發表聲音和錄影拼貼作品,卡爾斯登•尼可萊(CARSTEN Nicolai)則運用傳真機雜音、modem雜音拼貼的實驗音樂創作。「藍寶」同時也提供新生代作曲家和編曲創作者使用網站上的電子音樂、電子原音聲源。

http://www.lampo.org/
       
   
Lockweld

Lockweld實驗音樂表演團體於一九九三年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成立, 本網站上有許多工業音樂的資訊,以及實驗音樂、現場表演的影像、訪問、實驗音樂創作者及組織的連結。還可以進入Lockweld @ mp3.com下載、欣賞聲音作品。
網站當中包括對實驗音樂創作者的訪談訊息,如介紹了實驗音樂組織Pindrops and Cathedral Bells二○○○年的創作情形,創作概念,以及介紹聲音創作的實驗與開創觀念,特別偏重於工業音樂的強歷劫驟雨黑暗風格。

http://holyterror.com/lockweld/
       
   
New Albion Records

著名的英國航海及探險家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erek),在伊麗莎白女皇時代發現了美國加洲,「新英格蘭廠牌」也發現了當代音樂的新版圖,包括了許多過去聲音藝術尚未開發的奇花異草。 
「新英格蘭廠牌」形容自己就像一艘汪洋上的小船艦,在聲音藝術的海洋上航行、不斷尋找新大陸,這個廠牌的確發現了許多游散世界各地的當代聲音藝術創作者,一年至少發行十二件作品,主要集中在打破古典樂風的創作形式、電子媒材的創新運用,將時間和空間壓縮在聲音之流中,曲風從中世紀到近世、風格由電子流入冥想的、萬物初始的境界,比較屬於浪漫而非激進的創作。

http://www.newalbion.com/
       
   
Self Abuse REC.

自從一九九二年,發行了各式各樣的實驗聲響創作者的限量CD,並且有許多是藝術設計的包裝。他們為聲音藝術家製作影音作品,有許多是美國當地創作者,有一部份是日本創作者,為欣賞者提供通路。 
http://selfabuserecords.com/home.html
       
   
Telemusic

TELEMUSIC,顧名思義,是帶著電子韻味十足的聲響風格,網站上有電子音樂即時播放與演出,結合電子技術,補捉更精細微妙的聲音、將音樂創作呈現在虛擬實境與真實環境中,全球不同地域的人們進入此站會自然而然地融合自身文化經驗,共同欣賞到此跨國網站的音樂互動計劃,產生不盡相同的品味感受。
TELEMUSIC近年來(二○○○年十一月、二○○一年六月)皆進行現場表演活動。TELEMUSIC是個著重於環境聲響的創作,開發人們的知覺、給予聽覺更美妙的愉悅經驗。

http://telemusic.org/
       
   
Time Stereo

這個相當活潑的底特律實驗音樂組織Time Stereo,是由數位本身也從事創作的南清人所成立,他們今年七月也舉辦聲音藝術創作營活動,吸引同好一起加入。Time Stereo平常除了大部分安排美國當地創作者的實驗音樂會,有時也會邀請日本聲音創作者如京都的中鳩昭文(AUBE),前往駐地一星期(六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創作,並且安排他在Time Stereo的工作室、底特律的CPOP畫廊等不同的空間表演﹔此外,以視覺風格著稱的英國的實驗音樂組織4AD,也於二○○一年八月為Time Stereo邀請赴紐約演出,發表他們的最新作品 "SOMEDAY MY BLUES WILL COVER THE EARTH。從這個網站上還可以看到Time Stereo對藝術家的訪談。
http://www.timestereo.com/
       
   
7Hz

「七赫茲」是一九九五年由舊金山影音藝術家史考特•阿爾佛德(Scott Arford)以舊金山SOMA區一間廢棄工廠改建成實驗影音藝術表演空間的名稱。史考特•阿爾佛德與幾個同好經常舉行實驗影像、聲音藝術的表演活動,並邀請日本藝術家來此表演。這個網站介紹了「七赫茲」組成以來的各色各樣的活動,相當精采有趣,並介紹了史考特•阿爾佛德本身的實驗影音創作,包括聲音裝置、錄影帶拼貼等,頗能顯現這一位年輕的美國藝術家敏銳而掌握當下氛圍的創作風格。
http://www.7hz.org/
       
   
12K

12 K是個位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電子音樂廠牌,由當代電子音樂、聲音藝術創作者泰勒•度普瑞(Taylor Deupree)所成立。與其他聲音藝術創作者所成立的獨立廠牌相較之下,12 K特別對於合成的電子聲音和極微的電子原聲(electro-acoustic)格外重視,並網羅了許多這一類型的創作者於其廠牌當中。
對聲音藝術家而言,獨立廠牌的成立就像是展覽的策劃一樣,可以網羅某種風格的藝術家並顯現他對聲音藝術、聽覺美學的風格曲向。二○○○年九月,泰勒•度普瑞在12 K之下成立另一個次廠牌LINE,以發行近年來聲音藝術新趨勢的微波聲響、超極微(ultraminimal)風格的作品為主,是一種相當具有空間感、營造氛圍的曲風。

http://www.12k.com/
       
   
23five

23five是以推展特別是在公共環境中的聲音創作、提供創作者更多當代資訊的美國非營利組織,於一九九三年組成,而於一九九五年申請法人資格成立。 在他們對聲音創定義中包括:以藝術概念與技法來開發聲音的創作,不一定只傳統認知的、有完整結構律法的「音樂」,這就廣函了當下許多創作者運用收音機片段拼貼、環境聲響的拼貼、電子原音、與視覺影像結合的互動裝置、在公共空間中的聲音裝置、跨足新媒體藝術等等。23five並致力為當代聲音藝術家製作的檔案,以便讓更多有心人可以得到「聲音藝術」這一個正在發展中的藝術新類別,一些完整而有用的資訊。
http://www.23five.org/
       
   
美洲->美國->創作者
 
   
Cage, John

當代電子音樂大師。他曾說過:「不論我們在何處,我們所聽到的大部分都是噪音。當我們忽略它,它會來干擾﹔當我們聽它,會發現它非常迷人﹔一部卡車在每小時五十公里的聲音、站與站之間的靜電、雨、我們想要抓住並控制這些聲響、使用它們,不只是做為聲音效果,而是用作聲音的工具。」這個名言不但開拓了聲音藝術的新視野,同時在那個沒有電子音樂、電腦工具的年代,約翰•凱吉就以電話接發聲器、或改裝鋼琴作成相當前衛的「樂器」,並以中國易經來隨機性譜曲,打破傳統古典音樂的嚴謹規律。
http://www.newalbion.com/artists/cagej/
       
   
Cascone, Kim

對於美國三十歲以上的聲音藝術愛好者來說,金•卡斯科恩可說是相當知名。特別是他創立了舊金山前衛聲音廠牌Silent,該廠牌以其環境、實驗風格著稱。
金•卡斯科恩除了自己創作之外,也會與其他聲音藝術創作者如美國的The Haters、德國的Asmus Tietchens、日本的Merzbow和歐陸的Arcane Devic等人合作。
金•卡斯科恩於加州柏克萊音樂學院研究電子音樂創作,而他的第一件作品「毒氣研究」(PGR:Poison Gas Research)顯示他早期其實受到不少一九八○年代工業音樂的影響。之後他的作品如「化學新娘」(The Chemical Bride)CD,則呈現出他對電子聲音靈敏的掌握,可說是在一九九二年以前幾乎承緒這一類型的風格﹔一九九三年至九五年之間他嘗試了不少環境樂風,近年來則有回歸早期工業音樂風格的趨勢,只是融合了當代的電子技術,還原一些實驗的精神。

http://www.anechoicmedia.com/
       
   
Chartier, Richard

李察•查提爾是一位以極限風格著稱的聲音藝術家,他同時也是個畫家、視覺設計者。他的作品經常與全球各地的聲音藝術廠牌合作發表,如德國的Trente Oiseaux廠牌、美國的LINE廠牌、日本的Meme 廠牌、愛爾蘭的Fallt廠牌、荷蘭的Microwave廠牌、美國的Intransitive Recordings廠牌等等。李察•查提爾經常會與其他國家的創作者合作,如日本Nosei Sakata、美國的泰勒•度普瑞(Taylor Deupree)等人。值得一提的是,李察•查提爾二○○一年獲得了奧地利林玆的電子藝術獎(Prix Ars Electronica)當中,十二個榮譽獎項之一的「電子音樂」獎。
http://www.3particles.com/
       
   
Chasse, Loren

聲音藝術家羅倫•雀瑟認為,不論是自然的聲音或人為工業環境的聲音,都具有提昇人性心靈的感覺,特別是在敏銳地運用這些聲音元素來加以拼貼、雕琢出來的結果,而這雕琢的過程往往借助當代進步的電子器材,來加以精心塑造,與空間互相呼應,成為感人的當代聲音藝術作品。他對於電子低頻律的聲波、風吹的呼呼聲、水飛濺的聲響、以及蜜蜂的嗡嗡聲特別喜愛,並將這些聲音加以發展成環繞空間中的氣氛,不一定要高科技的精細聲音,而是找尋聲波的微妙變化和帶有自然味道得一些粗糙感,追求一種心靈的感受。
http://www.kaon.org/loren_chasse/index.php3
       
   
Crawl Unit

美國加州首府Sacramento的三十歲年輕藝術家喬•克利 (Joe Colley) 以Crawl Unit為名發表了許多作品,經常和歐陸創作者合作發行合輯。他在Tower Record工作多年,喬•克利曾表示,心目中最理想的噪音/實驗音樂是「靜的噪音」(Silent Noise),對他而言,在聲音創作中想傳達的情感和意念為:「我創作時就像是一場對聲音的實驗,每一次實驗都有一個目的,不論這個目的是否重要,我都仔細過程中的記錄一樣。時常每個片段的動機都十分特殊,往往在數個小時的創作、調整後,原素本身會自己呈現出來。其實我不期待有人了解作品背後的原因。就像一些人需要些支撐來在世上過活,我用聲音來做為我身體、知覺的伸展;它像我操控的調色盤和微小世界。我把它當作遊戲場來解決一些難題和精神上的問題。」

http://home.planetinternet.be/~gui/crawluni.htm
       
   
Curran, Alvin

艾爾文•柯蘭(ALVIN CURRAN),當代音樂的開發者。一九六五年他在偶然的機緣下,於羅馬與朋友成立了觀念先鋒的音樂團體MUSICA ELETTRONICA VIVA,為羅馬的前衛劇場擔任獨演者及作曲者,在七○年代,他以混音器、人聲、卡帶創作一系列聲音詩。在尋求新藝術的旅程中,柯蘭並在演奏廳外開發了新的聲音空間,如在湖邊、公園、港口、工地以及洞穴中,他自稱這些都是他的圖書館。一九八○年代,柯蘭延伸其音樂概念在許多歐洲國家的首都之音樂電台表演,並且有時同時在三家廣播、有時同時六家。一九九○年,他製作的聲音裝置融合著電子影像,這些影像是由另一位藝術家梅麗莎•古德(Melissa Gould)。近幾年來,他以收錄環境音像的電子原音為手法創作了許多作品。

http://www.mills.edu/ACAD_INFO/MUS/
ACURRAN/Curran.homepage.html
       
   
DeMarinis, Paul

保羅•德•馬里尼斯(Paul DeMarinis)自從一九七一年以來,便開始研習電子創作,並有許多演出及作品於世界各地發表:如巴黎的媚俗展、德國林茲的電子藝術節、東京ICC多向通信中心等。他主要獲得美國國家藝術贊助基金會(NEA)的視覺藝術及音樂類別的補助。一九九六年保羅•德•馬里尼斯為東京公園塔中心做了公共藝術影音作品。

http://www.well.com/~demarini/
       
   
Deupree, Taylor

現年三十歲的美國聲音藝術家泰勒•度普瑞,居住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他同時也從事視覺設計的創作。他的聲音藝術廠牌12K是於一九九七年創立,近年來他的創作心力主要投注於此廠牌中,不斷追求更精確的極微聲響。一九九九年一月他在紐約另一家前衛音樂廠牌Caipirinha Music策劃了一張合輯,網羅當代幾位極微聲響創作的高手,泰勒•度普瑞將這張合輯所呈現的風格稱之為「鉅觀聲音」(microscopic sound),這張CD可說是將所有microscopic風格的創作者皆網羅出來,並在電子聲音藝術中創造出一個前瞻性的視野。
二○○○年九月,泰勒•度普瑞和李察•查提爾合作創立了另一個廠牌LINE,附屬於12K之下,發展出一個全新的電子、抽象性、超極微(ultra-minimalist)聲音風格,當中的作品許多都將「無聲」視作一個重要元素,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聆聽經驗。

http://www.12k.com/taylor/bio.html
       
   
Dimuzio, Thomas

湯瑪斯•迪穆佐是一位舊金山多媒體創作者、作曲者,藝評人將其錄音拼貼、電子實驗風格的創作稱之為聲音設計者(sound designer)。他習於創作結合視覺的互動,自一九八○年代以來,湯瑪斯•迪穆佐便咖史發表作品,但早期多以電子音樂為主,隨後由於對聲音掌握的興趣,他發展了更為藝術性的作品,如運用電子原音的概念,廣納自然聲音於作品當中,結合短波收音機的音源、水管的迴聲、和樂器如豎笛、喇叭等,形成具像風格的音樂。 一九九六年後湯瑪斯•迪穆佐由波士頓搬到舊金山居住,與舊金山許多聲音藝術創作者多所互動,風格更加活潑,我們可以在這個網站中了解更多他的創作。 http://www.gench.com
       
   
Fox, Terry

泰利•福克斯把聲音當作雕塑的素材,把作曲當作是種雕刻。同時他把所有的聲響當作是宇宙的語言。很多時候福克斯以鋼琴琴弦發出聲音當作,融合其他的概念一起創作他的「聲音雕塑」。

http://www.feldmangallery.com/pages/artistsrffa
/artfox01.html#
       
   
Grzinich, John

這是聲音藝術家約翰•格欣尼區的網站,他偏好以錄音器材、田野收音的方式來作曲與實驗聲音,並以裝置表現手法來呈現,而他表示創作中會合搭對社會和時事的想法意念,是位入世的藝術家。他許多作品用CD和錄影帶形式呈現,
影像部分強調質感、如我們看他的「錯像視覺」(anamorphic eye)有點類似三D影像,但絕沒有那麼俗,裡頭有著細緻微妙的肌理。
自從一九九三年以來,他以帶有線路的儀器來表現,並且習於與不同的聲音藝術家共同合作,最常合作的是瑟斯•尼西爾(Seth Nehil)與麥可•諾珊(Michael Northam),如他們的ERG現場電子原音創作。

http://www.kaon.org/~jgrzinich/
       
   
Haters, The

美國實驗音樂創作者The Haters,最早於一九七九年在紐約開始活動,一直到現在他的創作風格始終如一,並沒有受到近年來聲音藝術走向極微的潮流所影響──The Haters的風格是運用工業社會的工業聲響為基調。他早期的作品如一九八三年名為「The Haters」的黑膠唱片,是在唱片上製造許多刮痕,使得聽者只能聽到唱片磨損產生的雜音。這樣的做法多少揭露這一位創作者的意念,但他所有的創作有自己一貫的哲學,即使有顛覆性亦是對於創作、藝術美學的挑戰,只在開發出更多角度的欣賞切面。
http://listen.to/the.haters
       
   
Heckert, Matt

馬特•赫可爾特是美國一個前衛藝術組織「生存實驗研究室」(Survival Research Laboratory) 的團員──「生存實驗研究室」於一九七八年由舊金山藝術家Marc Paulin成立的運用機械劇場。馬特•赫可爾特是個創意十足的實驗音樂家、表演者並經常創作裝置作品。馬特•赫可爾特表示他自己曾經歷八年的創作摸索時間,於一九八六年將許多實驗性的觀念運用在自製樂器的製造上,一九八八年以後製作一個較大型的創作計劃名為「機械聲音劇場」(Mechanical Sound Orchestra)──這個創作可以彈奏,並藉由電腦來控制各種音色及節奏。而所有表演者使用這個機器時只能運用其中的音色,無法事先混音,所以現場創作必定是一種即興當下情感的表露,這也是這座機器的一個特色。
http://www.mattheckert.com/
       
   
Hudak, John

約翰•胡達克的聲音藝術作品,偏重於挑戰人耳極限的極微風格,被人們視做無音樂性的實驗。這些聲響完全被拆解,重新組構,其節奏和紋理掌握人耳的新感知﹔也就是說,約翰•胡達克對於人耳聽不到的音頻之外得音波,大量運用在作品當中。或許我們沒聽見,但並不表示沒有聲音,聲音其實是存在著的,而且也隱隱地影響一些知覺──這是實驗音越級聲音藝術創作者所關注的新領域。此網站可幫助有心人更進一步了解這位聲音藝術家的創作觀念。此外我們也可在網站上欣賞到他的影像作品,如「靜物」、「加工品」、「manray」、「itravel」、「short」等。

http://www.johnhudak.net
       
   
Jerman, Jeph

在一九八六年,傑夫•賈曼以「HANDS TO」為名開始錄音、並進行了好幾場表演,早期的作品都是以取樣器和卡帶迴音為基礎,超過了十年的創作,賈曼逐漸轉向收錄環境聲響、加以電子器材的拼貼剪輯。
傑夫•賈曼現在多在單人現場演出中使用自然物件,如石頭、貝殼、骨頭、漂流浮木、松果等等,做為聲音素材。他早期的作品,幾乎都是以觀念做為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而現在的作品,卻是以聲音做為基礎。這些都根源於他對聽覺的開發產生越來越大的興趣,特別是賈曼越來越確定聆聽的直覺經驗,比分析、堆砌的聽覺理論更能打動人心。

http://www.kaon.org/jeph_jerman/index2.php
       
   
LaBelle, Brandon

布蘭豋•拉貝爾是住在洛杉磯的一位聲音藝術家、音樂家和作家。自從一九九五年開始製作聲音裝置以來,特別專注在作品中加入聽覺、語言和文字,並且運用放置於牆面、地板中的麥克風,放大現在環境中所存在的聲音。整個展覽空間被當作是發出聲音、擴散聲音的工具。
在聲音和視覺之間,布蘭豋•拉貝爾開發了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中感覺重於一切,亦是在促使欣賞者更靜心地感受所聽、所見、所感知的一切。布蘭豋•拉貝爾的作品曾經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印度、日本、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地。

http://www.betweensoundandvision.org/
brandonlabelle.html
       
   
Lucier, Alvin

艾爾文•盧塞爾(ALVIN LUCIER)在音樂編曲及表演皆是先驅者。他生於一九三一年於美國新罕布夏州,他畢業於耶魯大學,並獲得副爾布萊特獎學金而旅居羅馬創作兩年,並曾經在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九年在布蘭迪斯學院任職,致力於新音樂的創作。一九七○年後轉任維瑟恩大學(Wesleyan Universit)教導音樂。
艾爾文•盧塞爾開創了表演藝術的肢體語言並運用腦波於現場表演中,使用動態媒體在聲音中傳達視覺意象、讓人們透過其聲音創作召喚出腦海中的自然風景。盧塞爾最近的作品包括一系列聲音裝置、單一樂器表演、空間中的整體合奏,藉由電子器材使用近音調整、聲波及單一音源的拼貼,達到整體的和諧。

http://www.lovely.com/artists/a-lucier.html
       
   
Nehil, Seth

一九七三年出生的瑟斯•尼希爾是一位美國藝術家,創作領域包括視覺藝術、表演和聲音藝術。他從一九九○年開始運用樂器、舊卡帶及錄音器材來創作,瑟斯•尼希爾特別喜歡用磁帶、碎石、軌對軌錄音機來創作。一九九四年他與另一位藝術家約翰•格爾欣尼其(John Grzinich)以Alial Straa的名稱共同創作,使用格爾欣尼其手製的改裝鋼琴放大聲響以及尼希爾的類比卡帶。瑟斯•尼希爾於一九九五年至二○○○年之間在N D前衛音樂雜誌寫文章、並經常受邀提供自己的創作給該刊物,一九九八年畢業於德州奧斯汀大學獲藝術學士學位,現居於奧勒岡州波特蘭市。
http://www.kaon.org/seth_nehil/index.php#
       
   
Neuhaus, Max

馬克思•紐豪斯於一九六○年代即以實驗作曲家著稱。他喜歡於公共空間中欣賞流動在空間中不知名的聲響,演繹出他個人對音樂的獨特看法。他也有自己的聲音裝置,無始無終,試圖創造出似乎會永遠殘留在空氣中的聲響。紐豪斯充分運用社會議題的雜音、運用我們所見的東西和所聽見的聲音產生互動,讓聽者置身一個音聲響所營造的全新空間當中。由於他對於非視覺性的聲音藝術敏銳的程度,使得他經常於美國和歐洲表演。
http://www.emf.org/subscribers/neuhaus/index.html
       
   
Northam, Michael

聲音藝術家麥可•諾山對創作的看法如:「對我來說創作是必然而難以抗拒的,音質與音色的細小變化,都會隨著時間微微改變,進入耳朵的聲音都試圖去抓住你的興趣。……假如我沒有對我自己最感興趣的音樂/聲音作一番探索,會感到若有所失。」而澳洲電子音樂刊物Ampersand Etcetra二○○○年一月份曾這樣介紹他的作品:「這是相當戲劇性而令人驚奇的作品,讓聽者進入引人入勝的聲像風景當中。」有時我們會在他的聲音作品裡聽到細碎而清澄的顫音、運用電子pulse技術產生突然停止的斷音、或者是處理極低頻的模糊或清脆的聲音,產生多種變化。
http://www.kaon.org/mnortham/index.php
       
   
Oliveros, Pauline

波林•奧利佛洛斯是一位以人文思想為創作概念的女性作曲家、表演者,她受到一九六○年代的美國前衛音樂影響,其電子音樂的風格即興、充滿禪味、和宗教特質。
關於波林•奧利佛洛斯的創作概念,可以由下面她的創作自述中了解:「身為一位聲音藝術創作者,我特別喜歡大自然的聲響。大自然的聲音帶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哲學、和諧、改變和延展。人的聽覺是一個最主要的感應器,我們聽聲音時往往是不自覺的,而許多人類文明都是藉由『聽』所延續下來,因此我的作品想要觸及的就是一種更為深層的聽覺饗宴。」

http://www.deeplistening.org/pauline/
       
   
Osborn, Ed

生於芬蘭赫爾辛基的愛德•歐斯伯恩(Ed Osborn)是一位主要以聲音為創素材的藝術家、作曲者、聲音設計者,他現居於美國加州的奧克蘭。事實上他旅居過世界許多地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紐西蘭以及南美,獲得的獎項包括柏林藝術家獎助金及古根漢獎助金。
歐斯伯恩發表的作品形式包括聲音裝置、聲音雕塑、錄影作品、表演及公共藝術。他的創作概念融合包括空間的內在意識、聲音和動態的關係。

http://www.roving.net/
       
   
Osborn, Ed :
Audio Recordings Of Great Works OF Aart

Audio Recordings Of Great Works OF Art是艾德•歐斯柏恩(Ed Osborn)的網站,「精采藝術」(Great Works of Art)創作源起於十年前,至今他運用這個概念創作的作品都收錄在網站裡──在網站可點選每幅名畫,就可以聆聽到艾德•歐斯柏恩在名畫前所收錄的聲音:包括美術館觀眾的交談聲、走路聲、空間的感覺,彷彿就是在和艾德•歐斯柏恩一起逛美術館、欣賞名畫一般﹔網路常讓人有科技特質、但也不免冰冷而少人性接觸的介面,而艾德•歐斯柏恩這件「精采藝術」,似乎就在挑戰這種刻板認知,試圖讓人們透過網路介面與作者接觸、同遊、感受對方聽聞的一切。這是一件聲音開發、社會實驗、觀念嘗試的作品。
http://www.auralaura.com/
       
   
Quiet American

世界有世界自己的聲音,但我們很少仔細聆聽。「安靜的美國人」這個聲音創作團體,就是要將週遭的聲音捕捉下來、錄下來,拼貼、塑造成為「音樂」,讓人們加以傾聽,一九九八年秋天,「安靜的美國人」創作的第一張作品,是旅遊越南時將當地的音樂、火車駛過的聲響、流水聲、蟋蟀鳴叫、僧侶誦經聲、市場人聲……等等音源錄製下來,拼貼而成的作品。 「安靜的美國人」自此作品之後,回到舊金山灣區老家,嘗試捕捉自己家鄉生活環境的聲音。於一九九九年在斐濟、二○○一年在泰國、緬甸、印度、西藏、中國和日本等地,都收錄音源創作許多多樣的作品。 這是一種「聲音風景」(Soundscape),也開拓我們對聲音藝術欣賞的新角度。 http://www.quietamerican.org/
       
   
Sensorband

Sensorband是三位聲音藝術家:田中能、愛德溫•凡德•海德(Edwin van der Heide)、茲比紐•卡爾克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所組成的表演團體。他們皆是著名的聲音藝術家:日裔美籍的田中能為哈佛電子音樂博士,現於日本大學任教﹔其他二位都是歐陸的當代新媒體、聲音創作者,運用超聲波、身體感應器當作音樂器材。當他們三位表演時,愛德溫使用MIDI引導、身上帶著感應器,茲比紐則在手臂上裝著感應器、運用手臂的運動影響電子聲響的互動,田中能則用他自己發明的BioMuse樂器:這是個可以搜尋身體神經系統並轉化肌腱訊號為電子訊號的機器。
也就是說,Sensorband的現場表演充滿互動性,他們就是要強調身體與機械互動,去除電子音樂的冷調,並加上更多人為的控制。

http://www.sensorband.com/
       
   
Sound Art

聲音藝術家伊安•摩特(Iain Mott)、設計者馬克•拉祖斯基(Marc Raszewski)、及電腦設計者吉姆•索斯寧(Jim Sosnin)自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合作,他們的作品結合聲音和大眾之間的關係,從這個網站中我們可以看到「The Talking Chair」「Squeezebox」「Sound Mapping」「Close」「Messenger」等裝置起來的圖片,比如說「The Talking Chair」就是一把椅子上邊、旁邊懸掛著六、七個擴大器,很有創意。加上動力雕塑、電子聲音以及錄影創作的技術。從這個網站上可以看到他們創作的意念。
http://www.reverberant.com/
       
   
Stone, Carl

生於洛杉磯、現居舊金山的卡爾•斯東曾被紐約村聲雜誌評為「今日最好的作曲家」。卡爾•斯東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一九七二年以來,以其電子原音及獨創一格的電子音樂創作受到矚目,他經常於美國、加拿大、亞洲、奧地利、日本、南美和中東國家表演,在其他國家除了現場演出外,也不乏電視、電台的表演機會。
卡爾•斯東的國外巡迴十分密集,行程包括亞洲、歐洲、美洲。七月底至八月初在北海道與日本知名的聲音藝術家大有良英合作,八月在芝加哥參加「媒介藝術節」(Transmissions Festival)、九月在日本關西演出、十月受邀至西班牙巴塞隆納的LEM藝術節,十一月則受邀參與日本Tsukuba音樂節並與日本現代舞蹈家 Akira Kasai合作。

http://www.sukothai.com/
       
   
Tudor, David

大衛•杜鐸(David Tudor)無疑地是這個世紀中期相當出色的聲音藝術家。這個網站的首頁,乍看頗似一個裝置草圖,一目瞭然可知鋼琴、電子器材、擴大器等所放置的位置,仔細一看其實是以裝置草圖的形式來放置網站的ICON。
杜鐸在五○年代早期師事約翰•凱吉,學習凱吉創作電子音樂,同時是梅斯•康寧漢舞團的成員。杜鐸原本研究鋼琴,後逐漸轉向電子音樂的編曲。這個網站範圍廣泛地傳達大衛•杜鐸傳奇的一生及藝術專業的沿革,讓更多欣賞者進入他的聲音藝術創作世界。

http://www.emf.org/tudor/
       
   
Yau, Randy H.Y.

丘漢英是一位華裔美籍的年輕聲音藝術創作者,自一九九三年開始創作並發表作品,他的創作帶有機械感與實驗性:他曾於美國加州首府Sacramento 噪音節中,以「放大的能量」為表演的主題。所有聲響皆透過改裝的吉他和氙閃光燈(xenon/strobe flash)彼此運作,當強大聲源發出時,閃光燈便跟著發亮。他運用能量傳送的過程作為表演的意念,閃光燈的電容器與所有電流都由機械系統控制、儲存、迸發,藉由合成器,觀眾可以聽到這些電氣化能量消長的聲響。
近年來丘漢英經常於美國各地並赴日本表演。

http://www.23five.org/rhy/
   
 
   
Z, Pamela

舊金山聲響藝術家Pamela Z的網站,她的作品包括人聲、現場混音、電子器材取樣,層層疊疊有時渾厚的風格營造出空間感,並且為影片創作者合作為其作配樂。一九八四年後,她常於舊金山灣區的前衛畫廊或咖啡店、並旅遊美國、歐洲、日本等地作現場表演,其他大型展演經歷包括一九九六年於紐約林肯中心的"Bang on a Can"展及日本的Interlink Festival,一九九七年舊金山的Other Minds Festival,一九九八年於德國皮娜•包許(Pina Bausch)的二十五週年藝術節。
http://www.pamelaz.com/ 
       
   
美洲->美國->媒體
 
       
   
Computer Music Journal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出版的《電腦音樂季刊》一年出版四期,每年並發行一張CD,充分運用該校的電腦工程知識來研發當代新音樂。其中也有比如一九九九年、二○○○年的CD作品推薦盤,但與一般音樂刊物的CD推薦不同的是,這個網站上所介紹的CD就像繪畫等等創作介紹。豐富的電子原音、電腦、音樂編曲軟體、新的表演藝術軟體介面……等等,對於創作者而言可說是相當前瞻的工具書。這份專業刊物同時也帶給許多音樂領域、電腦狂熱者、藝術創作者許多觀念上的啟發。
http://mitpress.mit.edu/e-journals/
Computer-Music-Journal
       
   
Leonardo Music Journal

同樣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出版,然而一進入首頁卻有相當不一樣的感覺。《電腦音樂季刊》的首頁看起來就像一本專業的學院派刊物,《里奧納多音樂季刊》則帶有非常原創的藝術性,並且已經發行了十年,在美學和技術之間互有所重,提供CD的作曲家和受邀寫稿的論述者,都是來自世界各地、在這一個領域的頂尖好手。
《里奧納多音樂季刊》每一輯都會附一張實驗音樂的CD或CD-Rom,探討多媒體藝術、聲音科技、電腦技術,以及美國由東岸到西岸相當新的前衛影音表演活動。所有訊息皆由麻省理工學院支援創作技術。

http://mitpress2.mit.edu/e-journals/Leonardo/lmj/
       
   
LAST SIGH

在密西根州的卡拉馬祖(Kalamazoo Michigan)的《最後的嘆息》(Last Sigh Magazine)
網路雜誌,是一份旨在工業音樂、前衛次文化主題的刊物。自一九九五年創刊以來,著重於探討次文化、實驗音樂創作與社會議題,特別是新音樂創作者與自身政治環境的相互影響。並且訪談許多藝術家的個人廠牌,音樂領域包括實驗音樂、環境音響、鼓音及貝斯、新古典音樂、電子實驗創作等。

http://www.waste.org/lastsigh
       
   
Microsound

「微波聲響」是一個可供線上討論電子音樂及後電子音樂等議題的網站,對於聲音藝術,不斷擴大其討論層面、跨越各種藝術角度、不僅限於電子音訊範圍工具的探討。「微波聲響」絕對不只是個狹隘的藝術類別的連結網,而是包括聲音藝術愛好者的討論區,議題含有:電子美學、學院派電腦音樂、環境音樂、以及近年來許多聲音藝術創作者所關注的微波電子潮流──這是孕育電子技術所精心雕琢、編輯出的一種新音樂風格,許多極為細緻、細微的聲音防福在耳邊勞繞,有種距離感,這都是音頻不同所形成的效果,而要製造出這種聽覺的經驗,除了電子技術之外,創作者本身的品味才是最基本的功力。

http://www.microsound.org/
       
   
ND

ND是一個和網路中國際聲音藝術社群互動、交換創作意念的刊物。「聲音藝術」從美術史觀回溯來看屬於「觀念藝術」的一支。一九一三年未來派畫家路易吉•盧梭羅(Luigi Rusolo)提出未來主義宣言〈噪音藝術〉(The Art of Noise)……作品以各種奇怪樂器(水流聲器(gurglers)、碎音器(shatters)、蜂音器(buzzers)…等)創造出暗示著街道上瀰漫的聲音。 (《藝術開講》(Art Speak)中對Sound Art的定義)聲音藝術家他們以聲音為媒材加以實驗、創作,作品因而多以CD光碟形式呈現,都是觀念性頗強的當代作品。在ND這個網站我們會看到當代創作者的訪談和其新觀念的發表,含有更多開發美學領域的理論和技術。
http://www.nd.org
       
   
Noise Web

實驗聲響網路連結包括美國的Stimbox (new site)、Harsh Noise Portal!、LAB REPORT
Negative Hate、Leechnest、Entropy、Sickrobot、Psignalpath (Zine) 、Pain Receptor、
Bound and Beaten、DJ Infektion、Malignant Records、Noizguild、LSD ORGANISATION、HERBST9、TRONIKS、SLOGUN、POSSESSIVE BLINDFOLD等

http://noiseweb.com/
       
   
Urban Sounds

「都市聲響」是由作家、網站設計者、藝術家、視覺設計者、作曲家、DJ和音樂家組成的一個開放性組織,所架設的網站,這個網站並以E-zine網路電子報的方式傳遞當代創作訊息。這一群創意人士的共同點,在於對電子聲音藝術的喜好,而他們也傾向反商業和販賣創作的行為。在這個組織當中,他們經常不定期的舉行聚會,談論對藝術的看法和對於聲音藝術當中各個領域的議題,在這個網站中我們可以找到對極限音樂的探討、這個組織成員的創作、DJ的混音作品、對電子音樂的未來派藝術看法等等,並可以線上即時下載音樂,在文字理論之外 親耳體驗聲音藝術作品。
http://www.urbansounds.com/index.html
       
   
Worldtune

Worldtune-世界聲波網站
這是一個設計好的音波裝置網站。從全世界傳輸聲音(巨聲擴大機的聲音以及原始網站廣播聲響)至芬蘭、葡萄牙及德國,可以由網站的閱聽人所選擇下載至自己的檔案中。網站中這些可下載的聲音收錄自歐洲、美洲、亞洲的聲響,每一位閱聽者也可以“au”形式上傳他或她自己的聲音檔案到此網站。(點選 “edit”和“broadcast”就可得知上傳的詳細功能)

http://www.worldtune.com/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