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聲音藝術資訊網

亞太台灣
   香港
   日本
   
澳大利亞
美洲美國
   加拿大
歐洲奧地利
   
比利時
   德國
   西班牙
   芬蘭
   法國
   
匈牙利
   義大利
   荷蘭

   挪威
   
波蘭
   瑞典

   英國


參考書目


贊助

技術支援

Maintained by sa@noisetw.com

  一九九五年,網路時代的到來,為人類文化史上開啟了重要的新頁,這一個新興而強勢的媒體工具,打開藝術資訊的自由對話平台。

  網路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模式、競爭模式、以及過去習慣的市場法則。在聲音實驗藝術(或NOISE Scene/噪音圈)的領域,由於有別於資本主義流行音樂工業的特質,創作者以其開放的觀念,發展出大膽而創新的聲響風格﹔自然而然地,有別於音樂工業的「藝術自主廠牌」也就在各國應運而生。

  NOISE是視覺藝術與現代音樂於當代文化發展下,一個跨領域的藝術混血變種。一九一三年未來派畫家路易吉.盧梭羅(Luigi Russolo)發表「噪音藝術」(The Art of Noises)宣言,聲音便成了當代藝術(不論是現代音樂,或視覺藝術)創作素材之一。一八八三年出生的現代音樂前衛健將艾德加•華瑞斯(Edgard Varese)在那個沒有電子樂器的時代就自己手製器材,也曾和美國有名的貝爾電話公司合作自製樂器,他的樂器之節奏發出的聲音如嚎如泣,名為<電離>的作品甫一問世卻遭到世人的訕笑,譏為「噪音」。然而這背後解放音樂的概念卻如此吸引人以致每個世代皆有不同的傳人:荀白克、約翰•凱吉等﹔進入八○、九○年代,實驗音樂曾有一派日本樂手運用一堆效果器製造出來的激烈、嘈雜噪音風格,延燒到美國﹔而歐洲系統的電子原音(Electro-acoustic)、聲響拼貼、電子音樂、電腦音樂、實驗音樂、噪音音樂、聲響表演(Sound Performance)等聲音藝術流派,則在近五年又延燒到日本。目前,微波(macrowave sound)或靜電聲響(static sound)正是全球實驗音樂當道的新趨勢(如德國的Carsten Nicolai、美國Kim Cascone、日本池田亮司等等)。


「全球聲音藝術資訊網」
策劃: 郭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