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聲音藝術資訊網

亞太台灣
   香港
   日本
   
澳大利亞
美洲美國
   加拿大
歐洲奧地利
   
比利時
   德國
   西班牙
   芬蘭
   法國
   
匈牙利
   義大利
   荷蘭

   挪威
   
波蘭
   瑞典

   英國

簡  介
參考書目

 

歐洲->奧地利->組織

 
 
AEC, Ars Electronica Center

電子藝術中心是個結合藝術、科技和社會各領域相當獨特的單位。在其二十年的歷史當中已經辦過許多電子藝術獎,並成為國際媒體藝術的平台,儼然是未來藝術的美術館。其藝術教育部門設計得十分具有前瞻性,為一般大眾提供電子藝術的技術經驗,並強調與大眾良好的溝通、互動。近幾年來可說已奠定國際電子藝術研究開發者頗具權威的資源中心。
http://www.aec.at/
     
 
RE-PLAY

RE-PLAY 是奧地利吉尼拉利基金會(Generali Foundation)媒體藝術音樂的計劃。自七○年代起,結合奧地利及其他國家聲音創作為主的媒體藝術家共同組成,以展覽形式呈現。包括電台廣播、電視及網路傳播,同時出版刊物。
此外,尚包括奧地利的電子傳媒藝術計劃,RE-PLAY也與德國自一九八七年成立的Kunstradio合作,於Kunstradio每週播放七○年代的聲音藝術創作。

http://kunstradio.at/REPLAY/
     
   
Mego

Mego是一個總部設於奧地利維也納的電子音樂廠牌,於一九九四年開始活動。當代創作•領域互跨•殊途同歸。Mego是個跨領域、喜愛現代電子媒體創作的團體:包括CD、MD、DVD、網際網路、錄影藝術、現場演唱、唱片發行……等等,其發行的CD卡帶多由創作者自己設計包裝,強調原創的藝術性,開發音樂與視覺藝術的結合,相當獨樹一幟。與其他廠牌相較Mego是屬於歷史比較淺的一個廠牌,卻使得Mego 在電子音樂發展上,並沒有因為其多角度經營的商業手法、或固著於techno電子音樂技法的洗練而變得保守,不論人們用什麼名詞形容Mego(科技噪音、金屬電子聲響…),Mego並不侷限也不在乎音樂的分野以及任何人對它的定義,第一張CD帶著舞曲風格,然旗下藝人的背景各異,有許多是學視覺藝術的。
一九九五年彼得•雷伯格(Peter Rehberg)加入Mego。他自九○年代起就以PITA為名擔任DJ,十年來在好幾場地下音樂活動中播放環境/實驗聲響。 一九九六年所發行的《SEVEN TONS FOR FREE》這張專輯衝擊性十足:「開拓了後電音(post-techno)的新紀元,奠定了Mego 之後的方向」(日樂評人佐佐木敦文),PITA使用高周波的電子音以相當極限的方式不斷環繞、重複,沒有不必要的裝飾要素。這張作品於一九九九年為Mego得到「九九年電子藝術之推廣電子音樂大獎」(Prix Ars Electronica 99 Award of Distinction for Digital Musics),其實它不只是在電子音樂具有啟示性的影響,當代藝術愛好者也相當欣賞。
Mego的風格囊闊了舞曲、新世紀音樂、噪音/實驗音樂,但又不侷限於此,好像將上述音樂風格全部解體並加以混和交錯的電子樂。它讓我們聽CD時會突如其來聽到一段好像電線迴路接觸不良所引起的抖動的電子雜訊、和電腦合成音樂。它有時奏出極具爆發力的音量,有時奏出幾乎快聽不到的音量,這些聲響錯亂了聽者的聽覺,但其豐富的創意又不得不讓人激賞。Mego也因不其特異性而顯得高不可攀,它將自己姿勢放低,持續做出像是突然變調的舞曲般的奇怪聲音來。Mego可說是完全超脫電子音樂的既有範疇,不斷開發電子音樂更多的可能性。

http://www.mego.at/

       
   
歐洲->奧地利->創作者
 
   
Granular~Synthesis

「微粒子合成」是兩位聲音藝術家克特•漢茲拉吉(Kurt Hentschlager)和伍爾夫•蘭根里齊(Ulf Langheinrich)自一九九一年以來,共同創作時所用的名字。顧名思義,「微粒子合成」就是在聲音作過程中用到的一種技巧,在電子聲音的合成中,聲音可以在電腦裡被分解為片段的微粒,將取樣音源支解片斷,透過改變音源長度、音高和力度,產生複雜且多變的新重整粒子電音。這就是這個團體的創作方式。其作品融合了自然聲響、電子聲響、人聲、自製樂器、由電子器材產生的噪音、甚至感知不到(知覺範圍外)的聲響;物理現象產生的聲響;讓我們細品不再只是背景的噪音,形成一種奇異而美妙的聽覺經驗。
http://thing.at/granular-synthesis/html/home1.htm
       
   
Nitsch, Herman

赫曼•尼曲這位維也那行動藝術家有些開創的概念影響著當代聲音藝術創作。自一九六○年代早期開始,赫曼•尼曲展開了一系列的表演;一九六五年,尼曲統稱這一系列的表演為OM劇場,「狂歡放浪的秘密」(Orgies Mysteries)的簡稱。尼曲的狂歡劇場,把表演元素帶入黑暗空間:表演者把小羊撕成血肉糢糊的碎片,或現場支解公牛,在舞臺上堆疊起內臟和血腸,整個過程歷時三個小時以上(雖然尼曲計劃要六天六夜,但觀眾和表演者的體力都不可能負荷),把舞臺弄得血腥不堪。
OM狂歡劇場揭示了令人昏亂的遠古人類經驗。形式上,他們呈現出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祭儀「解體」, 在一個經由酒精、藥物、狂舞所產生的精神變形的狀態中,支解、撕裂並生吃著象徵戴奧尼索斯的公羊,酒神戴奧尼索斯又象徵著自然界所有濕、熱、癲癇的事物;在狂歡之神戴奧尼索斯的領聖餐儀式中,分享聖體的參與者將她或他的自我認同,沉溺於黑暗和狂歡昏眩的無意識中而無法自拔,支解、食用著上帝的肉體,在這樣的祭儀中使自己也得到神性。
尼曲用戴奧尼索斯式的語彙描繪「OM狂歡劇場」的行動:「醉生夢死,全然的歡悅」、「狂喜的生命」、「完全解放、毫無障礙的愉悅」,根植於佛洛伊德和容格再詮釋古代宗教儀式,亞里斯多德教條中的靜化作用代罪羔羊的儀式

http://www.nitsch.org/
       
   
歐洲->奧地利->媒體
 
   
ORF-KUNSTRADIO

自一九八七年開始,ORF-KUNSTRADIO電台每禮拜天提供五十五分鐘的節目,這個電台播放藝術家的錄音作品。自一九九六年開始播放於網路上。這樣的freeform community radio(非商業性自由形式的交流電台)對DJ和聽眾兩方面來說,在歐美,專屬於聲音藝術、實驗音樂電台雖不多,但至少有存在的空間:柏克萊有KPFA、舊金山有KUSF、波特蘭KBOO等獨立電台,加州首府(Sacramento)也有KDVS。這一類型的電台是自由的學習工具──DJ自由播歌,觀眾CALL IN交流、點歌。播放的歌曲是一些雖然存在,但在其他電台聽不到的音樂。而在網路盛行以後,結合網站和電台的傳播工具,更令現在的人們更方便接受新資訊。
http://thing.at/orfkunstradio/RADIO/radioa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