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聲音藝術資訊網

亞太台灣
   香港
   日本
   
澳大利亞
美洲美國
   加拿大
歐洲奧地利
   
比利時
   德國
   西班牙
   芬蘭
   法國
   
匈牙利
   義大利
   荷蘭

   挪威
   
波蘭
   瑞典

   英國

簡  介
參考書目
 
亞洲->日本->組織
 
     
 
ArtLab

位於東京,由日本佳能(Canon)贊助的「藝術實驗室」成立宗旨在於傑出電子技術的新藝術,為藝術家和當代新科技作了完美的整合,讓這些新型態的創作有固定的展出呈現給大眾,並建立了豐富的歐美新媒體藝術家資料庫。

「藝術實驗室」自一九九五年以後每年皆舉辦一次大型科技藝術展,包括日本國內及歐美藝術家同台展覽。由於佳能本身開發電子產品,對新媒體藝術家而言有直接的幫助,特別是佳能會提供藝術家們必要的專業技術服務,用於藝術創作的研發上。而在每年一次的大型展覽後都會出版日英雙語的畫冊, 讓全球的觀眾有機會接觸到此前衛藝術訊息。
http://www.canon.co.jp/cast/whatsNew/index.html
     
 

ICC

ICC是日本NTT電話公司於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九日成立。ICC為重視藝術和科技對話互動為主要宗旨的機構,並發行館刊以傳布更多的新媒體藝術的專業訊息。自從開館以來,不斷引進日本國內及歐美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虛擬實境與互動的手法超越許多藝術形式和分野﹔除了展覽,也搭配著研討會和講座的進行。

值得一提的是,二○○○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月十二日之間,《音之美展》(Sound Art)的展覽邀集了世界各地以聲音為創作元素的觀念藝術家,包括英國的麥克斯•伊斯特利(Max EASTLEY)、大衛•杜普(David TOOP)、瑞典的浩斯沃福(CM Von HAUSSWOULFF)、彼得•海格達爾(Peter HAGDAHL)、法國的克里斯多夫•查爾斯(Christophe CHARLES)、德國的卡爾斯•登尼可萊(Carsten NICOLAI)、馬爾克•貝倫斯(Marc BEHRENS)、美國的布蘭登•拉貝爾(Brandon La BELLE)以及日本的池田亮司、佐藤實、角田俊也、志水兒王等數位藝術家。他們用不同方式運用感應器和影像,來傳達其觀念和藝術創意,並且更加著重在聲響上的表現。其作品融合了自然聲響、電子聲響、人聲、自製樂器、由電子器材產生的噪音、甚至感知不到(知覺範圍外)的聲響;物理現象產生的聲響;讓我們細品不再只是背景的噪音,形成一種奇異而美妙的聽覺經驗。

二○○一年 六月二十二日至七月二十九日鄭淑麗的Kick Baby Lick正式於ICC開幕,這個展覽的特殊性在於也可網路上觀賞及互動。
http://www.ntticc.or.jp

       
   
XEBEC

日本聲音藝術團體XEBEC,自一九八九年成立。當年首先企劃了布萊恩•伊諾(Brian Eno)的聲音裝置,這個團體的成立宗旨是以幫助藝術家們將想要傳達的意念完全傳達給這,並呈現以聲音作為主要素材的作品。成立了十二年後的今天,XEBEC呈現了以光、影像、造型、網路創作等跨領域的作品,並跨足廣告、戲劇、展覽、各種活動的音樂及音效的製作。
儘管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所發生的阪神大地震使得XEBEC有些損失,但隨後他們即轉戰網路,用最少的資源和資金重新出發。

http://www.sukothai.com/xebec.html
       
   
亞洲->日本->創作者
 
   
*0

日本創作者Nosei Sakata的聲音藝術創作計畫*0,對於他的創作計畫名稱作了這樣的解釋:
*0,數字「零」顧名思義是一切的開始,這個計畫是「乘以零」,所有的事物乘以零都會變成零,回歸空無,這是這個計畫的原意,相當具有禪與哲學的味道。 
Nosei Sakata特別強調「惟有空無,才能創造一切。」(nothing could create all things.)頗有老子哲學的味道。*0所發行的幾件作品,如以微波聲音著稱、擅長運用寧靜的池田亮司,還有Sakata自己的極限風格都講求一種純淨的境界,這些聲音創作幾乎在追求人耳所能聽到的極細微聲音的極限,這一切都運用相當精密的電子技術來達成。當聲音出現在14Hz的頻率時,傳達類似一種冥想狀態,又似乎要激發出人們的幻覺,由此創作計畫可見日本聲音創作者的特殊風格。

http://www.bekkoame.ne.jp/~nosei/
       
   
A-X-E-S
兩位日本藝術家Atsu Shinjoh和 Masayuki Akamatsu的網站。"A-X-E-S"是這兩位藝術家以A battle with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為名,運用電腦技術來創作的網路聲音裝置作品。
實體世界存在過多的資訊,往往藉由圖書館或學院來儲存知識﹔而在網路世界中的資訊爆炸,令他們將這件作品的主題命名為「資訊系統於資訊環境中的戰役」。他們單純的發展純粹而單一的聲音藝術、多媒體創作概念於此站中,在虛擬的三度空間裡,觀看者可藉由VRML伺服器欣賞其創作觀念,發覺更多聲音藝術的可能性。
這件作品藉由聲音隱喻許多訊息即使不是從視覺傳達,也會由聽覺傳達給人們。而"A-X-E-S"提供喜好聲音藝術的人們一些音響訊息,在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中互相流傳。

http://www.iamas.ac.jp/~aka/axes/
       
   
Dumb Type

Dumb Type是位於京都的藝術團體,其展演活動結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聲音藝術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創作結晶。二○○一年三月來台參加「靜電暴動」演出的山中透(Toru Yamanaka)是該組織的元老級成員,與古橋諦二這位已因愛滋病故世的藝術家在一九八四年即草創Dumb Type,共同生發早期活動概念,山中透對聲音藝術創作有相當清楚的想法:以聲音(用電腦控制電子聲響)及電子影像互搭,是Dumb Type風格細緻的前衛聲響的主要創作者。
Dumb Type是相當開放的藝術組織,他們吸納有創意觀念的創作者作連結,不論是視覺、聲音、表演、舞蹈等等,同時創作時會和社會議題作結合,十六年前Dumb Type成立時就已經形塑前衛而開放的方向。

http://dt.ntticc.or.jp/index.html
       
   
Eto, Kouichiro

日本新媒體藝術家Kouichiro Eto的網站。Kouichiro Eto,一九七一年出生,慶應大學媒體管理研究所畢業,他自一九九三年開始多媒體藝術創作,在學校時便加入媒體研究社團,目前於日本的「國際媒體研究基金會」工作(International Media Research Foundation,IMRF)。此網站中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的RemotePiano、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的WebHopper、一九九八年十月的SoundCreatures等。其中作品「聲響生物」(SOUND CREATURES)是可以在網路世界中使用聲響,也可連結到機器人身上與之互動、在表演場上展出,獲得Prix Ars Electronica互動藝術類榮譽提名。
http://eto.com/
       
   
Masaoka, Miya

Miya Masaoka是一位日本女性當代音樂作曲者、表演者,她曾於舊金山州立大學的音樂學位、而於Mills College修得作曲碩士。一九九三年後開始活躍於美、日展開演出。她的音樂融合爵士、西方古典、電子音樂、傳統日本音樂,而表演時多為即興演出,並且現在在舊金山日本Gagaku學院擔任音樂指導,融合東西方音樂作曲靈感,而發展出跨文化的音樂創作。她也曾旅居荷蘭、接受歐陸的音樂文化洗禮,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創作靈感所交之而成的即興現代音樂風格。這個網站中可以了解關於這位藝術家的細膩風格與創作源流。

http://thecity.sfsu.edu/~miya/
       
   
Mizutani, Kiyoshi

住在東京的日本藝術家Kiyoshi Mizutani自一九八九年以後發表許多創作。他不只是將聲音拿來當作拼貼的元素、加以混音、稀釋、雕琢或修飾,Kiyoshi Mizutani認為藉由聲音的創作,是為了感知道自我的存在,並以聲響來傳達他對「存在」的概念,並試圖發展出自己對聲響風景(soundscape theory)的理論,因為人們感知外在的事物,有許多時候是藉由十分抽象的聲音,而環繞在我們四周的聲音往往習焉而不察,就像空氣依樣非常容易地我們就忽略了這無所不在的聲音。然而,「聲音」卻是存在著的,並且與我們生命的「存在」息息相關。
http://www.kaon.org/kiyoshi_mizutani/index.php
       
   
MSBR

日本實驗噪音創作者、同時也是電腦工程師的田野幸治(Koji Tano)所架設的網站。田野幸治近六、七年來在日本各地辦了大小實驗音樂表演活動,表演者除日本本地創作者外,幾乎都有歐美聲音藝術家參與。他之所以能連結到世界各地的創作者,主要基於多年來的接觸與關心,此一網站提供日文版的實驗音樂(多為噪音領域)的全球連結。
http://www.msbr.com/
       
   
MurMur World

「喃喃自語世界」是由兩位日本創作者Masayuki Akamatsu和Atsushi Shinjoh共同研發的網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件聲音藝術作品。在三度空間中呈現聲音為主要的創作元素,並由網站中可以下載下來欣賞,以讓空間中多了聲音這個元素,產生再建構的氣氛──聲音往往是一種虛擬空間的元素。
「喃喃自語世界」網站有電腦描繪的萬花筒般的虛擬世界,呈現VRML3次元音空間。有興趣的人們點進圖像中,可以聽到節奏、韻律、聲波的流動,這也是Sony Digital Entertainment所策劃、第五屆Digital Entertainment Program的VRML部門DEP AWARD得獎作品。

http://www.iamas.ac.jp/~aka/MurMurWorld/
       
   
Ryoji, Ikeda(池田亮司)

一九六六年次的池田亮司是一位年輕而倍受國際實驗聲響/觀念藝術界所矚目的藝術家。他也是「聾型」(Dumb Type)的成員之一──Dumb Type是一群由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畢業的創作者,於一九八四年所組成,包括戲劇電影音樂美術設計建築等跨領域成員。他在一九九五年發行了一張衝擊日本當代藝壇及國際聲驗聲響界的專輯「千個碎片」(1000 fragments)。這件作品可說是池田將過去的十年噪音史/現代音樂/聲響藝術作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其中並且收錄幾件頗具創意作品:如《CHANNEL X》是徹底活用了聲響拼貼的手法作成的,而《5 ZONES》《LUXUS》則是運用了電子低音(electronic drone)效果。池田亮司的出現,對於八○年代剛啟蒙的後工業音樂/噪音/實驗聲響系譜奠定了一個明確的階段,而使聲音藝術此後會有更嶄新、清楚、豐富而多元的傳承與開展。
池田亮司的《千個斷片》 (1000 fragments)這件作品,可說是打開新世紀聲響視野之作。尤其是在他出片以後,便開始引發在世界各地同一時間發行電子噪音(technoise)的潮流,這可以印證「千個斷片」的確表現了這個世界所洋溢的sound noise。或許池田他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意識到這一點,但池田亮司之所以一出道(發表第一張作品「千個斷片」)便受到國際藝壇矚目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以總括「實驗聲響」的歷史姿態,出現在大家的眼前。

http://brainwashed.com/ryoji/
       
   
Suzuki, Akio

日本藝術家Akio Suzuki看起來像是一位平凡的五十幾歲長輩,淡腦海中豐的原創動力卻比年輕人更不遜色,他是一位聲音為唯一創作元素、開拓聲音藝術運動的前驅藝術家。他的表演中聲音環繞,戶外裝置充分運用不同空間的環境特質、週遭聲響,不會落入單調刻版的窠臼。儘管一般人感知世界是藉由視覺的光影,但Akio Suzuki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他邀請大家藉由聽覺來感知環境、大自然,並最好能因此而把腦中既定成俗的邏輯思考去除,才能更進一步欣賞到更為抽象的聲響世界,真正的環境。Akio Suzuki 的作品包括一九八○年的「聽覺新感知」(New Sense of Hearing...)、同年的ANALOPOS、MEZZO No.0,一九九○年的「聲響風景一九九○」(SOUNDSPHERE 1990)、一九九○年的「時頭」(stone) 等等。
http://www.swr-online.de/donaueschingen/1998/
komponisten/suzuki.html
       
   
Tanaka, Atau(田中能)

田中能,日裔美籍的哈佛電子音樂博士,曾經來台演出的聲音創作者。田中能的創作習於以實體空間結合虛擬網路,比如說於此網站可見其在網路中呈現聲音裝置。讓那些無法親身參與田中能創作的人們可以在網路中下載其音樂並參與互動,MP3提供網路漫遊者一個便捷的聲音之流全球化領域,田中能的這個網站上有許多作品讓有興趣實驗聲音者下載、存入自己的混音器中再創作,這整個互動過程也是田中能的創作意念,人們的參與互動是他做為網路聲音雕塑的元素。
http://www.sensorband.com/atau/constellations/
   
Tanaka, Atau - "Global String"

Global String是個在數個網站同時出現的聲音裝置,以網際網路作連結,將網路當成樂器。並且把具體的聲音器材及共鳴,結合即時的音樂合成伺服器,製個計劃是由聲音藝術家田中能及卡斯培•扥普利茲(Kasper Toeplitz)所合作架設的網站聲音裝置。從網站中可以看到這件作品陷場裝置情形:一條直徑一點二厘米、十五公尺長的粗繩由天花板垂到地面,連結到地面上一座接著網路的機器,當然網路則接通世界上(不論何處)正在上網的人。人們在網路上與圖中那條繩索的震動互動。
http://www.sensorband.com/atau/globalstring
/index.html
       
   
Tangible Sound

「可感知的聲音」是德國ICMC(國際電腦音樂中心)二○○○年的推薦作品,由兩位日本創作者Tomoko YONEZAWA和Kenji MASE所開發。以流動的水製成的最新發聲器材,流水聲會隨著時間改變形狀,而且人們可以經由網路上獲得這個裝置的內容,Tomoko YONEZAWA和Kenji MASE相信水聲是個非常恰當的介面,特別是當流動的聲音在表演中製造、影響更為具體互動的效果,這兩位創作者以兩種軟體──其中一種軟體可以選擇輸入的原始聲音、當使用者碰觸到流水,水的聲音會一直持續地回震﹔另一種軟體則控制電子MIDI訊號──研發了一種感應流水聲量大小、聲音張力的的媒體,形成特殊的節奏感。
http://www.mic.atr.co.jp/~yone/icmc2000/
       
   
Uehara, Kazuo (上原和夫)

上原和夫於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大阪。他除了在東京學音樂外,尚赴美國紐約的曼哈頓音樂學院進修,專精作曲、電腦音樂、環境聲響、多媒體藝術,目前任教於大阪大學。上原和夫近年來常去法國、德國、瑞典、保加利亞、俄國、美國、波蘭及巴西的藝術節表演,作品多以電腦譜曲、互動影音呈現。自一九八○年代起他常於日本舉行國際當代音樂節活動,並創立日本電子音樂協會。除了在保爾佳國際電子原音競賽(Bourge International Electro-acoustic Music)獲獎之外,在一九九○年並獲得紐約州藝術局的贊助。
聲音裝置:
*宇宙聲響(Cosmic Sound)
宇宙聲響是由包括十個物件組成的聲音裝置,其中四個以感應器感應宇宙光譜,兩個以紅外線光譜感應人的身體。從這些物件傳達出一些訊號並轉換為MIDI 訊號。這個電腦系統開發出全新層次的聲音/音樂。
*耳豎琴(EAR HARP)
「耳豎琴」不但可做為聲音裝置,同時也可做為多媒體表演的電子聲音雕塑。
「耳豎琴」以十六個紅外線感應器和電腦系統架設成一個雕塑,這些電子訊息創造MIDI訊號,並且聲音會在雕塑中竄流互動。這座電子聲音雕塑是由兩位日本藝術家Hisayuki Shima和Mamoru Ichikawa所製成。

http://www.osk.3web.ne.jp/~ueharakz/eindex.html
       
   
亞洲->日本->媒體
 
   
Noisembryo(噪音胚芽)

這是一位實驗音樂愛好者所製作、於一九九七年二月所架設的實驗音樂資訊站,搜羅了藝術家個人廠牌、現場表演活動訊息,以及專門探討實驗音樂的書籍──如秋田昌美的「Noise War」、「File Under Volumn」、小沼純一的「Minimal Music」、柴俊一編的「Avant Music Guide」、清水俊彥的「Jazz Avantguard」、約翰•凱吉的「Silence」、Michael Nyman的「凱吉之後的實驗音樂」等。還有幾個年輕實驗作曲家的訪談,包括美國加州的Allegory Chapel Ltd.、丹尼爾•曼區(Daniel Menche)、日本的A.M.B.、C.C.C.C.、Aube、Merzbow、灰野敬二、Dissecting Table、斯洛凡尼亞的萊巴哈(Laibach)、德國的Telepherique等等。
http://www.asahi-net.or.jp/~er6g-itu/
       
   
Noisebot

在此網站中,介紹了數位日本實驗音樂先驅如日本噪音教父秋田昌美(其表演組織稱為Merzbow)、中鳩昭文(其表演組織稱為Aube),可以提供我們一個聲音創作的異國之窗。比如說最近貼上的一篇報導中鳩昭文在美國底特律一家畫廊C-Pop Gallery的現場表演,忠實紀錄表演的過程﹔秋田昌美的Merzbow創作資訊也相當詳盡,包括他的背景(京都玉川大學美術系)、過去的作品、對實驗音樂的理論等。和秋田昌每有關的網站連結也在這兒可以串聯:如Digital Merzbow Page, Corridor of Cells, Expanded Noisehands, Perfect Spound Forever, Motion Reviews, iMUSIC Club Showcase等。同時,還有幾個發行這一類創作的網站連結,如Forced Exposure, EAR/ Pational Music, Other Music等等。

http://www.noisebo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