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才作品《明月松間照》。

 

陳正才作品的創作語彙,嘗試以「詩」的方式來呈現。此次亦然,他以三個圓形,一盞燭光,將整個作品巧妙的虛擬為月光下的情境。

 

觀眾在陳正才的作品中,產生一種非接觸性的互動,藉由自己步伐的移動,觀者能夠體會不同的反映及觸動。

 

陳正才提到,「物造物」是這個時代的精神與所處的背景。他們三人的作品各自獨立,卻也正密合於這個現實中,科技、數位、影像媒體的精神。

 

林建志作品《雌雄同體,自體交配》。

 

林建志這個系列作品的想法,源自於幾年前,墨西哥原住民的革命及中共試射飛彈,讓他思索創作一種有機自主體,能在任何環境下獨立,自給自足。

 

「造物者與被造物間的關係」,是林建志作品中的「物造物」精神。他也將之延伸至,「藝術家與作品」間的臍帶關連,與社會環境互動的思考。

 

彭弘智與他的作品《地底張力》。類似遊樂場的裝置,彭弘智將整個穿上工作服換電池等行動,接視為作品的一部份。他操作一次遙控車的玩法,欲參與他作品的觀眾也要按圖索驥一番。

 

趁著換電池的時候,我們也跟著彭弘智進入那個寫著「勿入」的密室,看到裡面的遙控車及牆角下的玩偶們。

 

彭弘智在牆上畫中,也戴了一個鴨嘴,不禁令人聯想到他以往作品中多次出現的玩具鴨形象。他說:「我覺得他很像我啊。」
 

物造物的時代宣告獨立
林建志 陳正才 彭弘智三人聯展在伊通

【1998.12.18在地實驗訊】人類與世界的互動,存在各式各樣的詮釋。宇宙開端的神造物,至人造物,再推進到物造物,此中「神」、「人」、「物」三者之間,誰是操控者?誰是被操控者?隨著各個階段的循環,是否未來將再回到創世紀的原初呢?即日起,在伊通公園,有陳正才,林建志,彭弘智三人《物造物》聯展。讓你隨著機械影像的裝置,思考科技對人生價值真正的影響。

他們三人的作品各自獨立,乍看之下並沒有立即顯著的聯繫。但是在精神層次裡,他們都將現代當下環境中這個「物造物」的精神,視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背景。以不同的機械裝置,影像元素,甚至如同博物館的陳設,他們三人對照出的呼應,作品間自足自給的能量,皆透露著「物造物」的獨立精神,而非「人造物」強烈的操控慾望。

陳正才的雙頻道錄影藝術裝置作品有一個很中國的名稱:《明月松間照》。他在整個展場空間內,運用了三個圓形做基礎,一個圓裡投影出觀眾被針孔攝影機拍下的即時影像,另一個圓裡則是他預先拍攝製作的松林錄影影像,旋轉的松林交疊著陳正才自己在水面的倒影。在另一面牆上,有一個半圓球體的金屬球,變形反射出展場的空間。金屬球的對面,則是一盞小小的燭光。他以「月」的圖騰,與觀者在作品的環境,企圖以兩個數位映射的圓與一個反射變形的鏡圓,營造出虛擬複製的反覆運行中,發生一非接觸性的交流互動。

陳正才期望觀者在作品中,透過不斷遭遇三個圓的元素,節奏,有能不斷向內延伸思考的空間向度。繼日前在北美館展出的「莊周夢蝶」,陳正才近期的兩件作品都是用中國古典文學的題目來詮釋,他笑著說:「西方的理論大家用的很多了,我之前也用了不少。只是覺得這兩件作品,用這樣的意象較符合。如果你要說這是中國味,那也是吧!」

林建志的作品,則創造出《雌雄同體,自體交配》自主體。在牆上畫了一連串的圖形解釋,將這樣的自主體內在構造及交配模式,用極生物學術的圖解,配搭上模型製作,以博物館陳列方式展出。受過醫學教育的林建志想在藝術和科學的範疇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將人類文化及演進的中心:對「自然」的發現,在兩個看似不相容的系統中,尋求共容互通的思考領域。他想創造出的是一種自主體:「一種有機自主體,任何環境中都能獨立,自給自足。就是被造者完全脫離造物者,不再像『人造物』擁有的絕對操控權。」運用視覺去表達所要的創造。他坦承這樣的作法,受到日本科幻漫畫的影響:「他們的理論邏輯精密,讓人看了覺得『真的很有道理』。很震撼。所以想用這種『偽科學PSEUDO SCIENCE』的方式作為理論基礎來進行。」

至於彭弘智,他的作品《地底張力》則保有他一貫的主張,荒謬及幽默。類似遊樂場遙控車遊戲機的裝置,讓觀者必須親身操作,與這讓人困惑及不協調的裝置產生趣味對話。複雜的機械零件,彭弘智乾脆將他們都搬上台面,連「換遙控車電池」這件事,都成了他作品中一個重要的「行動」。也就是說,只要一有人進入他展場空間,就也成為了他作品的一部份。不多不少,完全包含在裡面了。其中運用了兩部針孔攝影機,一部裝在密室裡的遙控車上,以呈現在遊戲台上的螢幕中;另一部則裝在遊戲台上,將正在操作遙控車的觀眾的影像捕捉下來,在吧台的電視機上即時播放出來。他作品的遊戲風格在此也顯露無遺。

這三件「物造物」的作品,運用了科技物性,分別以哲學,生物學,俗民文化等不同的表現方法,展現科學在人類生活中已造成或即將造成的影響。透過藝術的思考,我們更不用懷疑,腳步已經踩在「物造物」的時代裡了。

《物造物》展期:1998/12/12---1999/01/02

伊通公園 台北市伊通街41號2.3樓

 

(黃思嘉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