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得主DINO認為,我們身邊充滿了代篩選的種種聲音。

 

首獎得主楊琮閔於得獎後,對座談會上的觀眾解釋自己的作品所要傳達,的是一種「愉悅」的感覺。

 

這次「異響」聲音藝術展可以表現台灣目前這個領域裡的創作狀態。

 

評審的過程中,強調實驗音響的特質,因而必須對許多作品做嚴格的取捨。

聲音藝術創作與觀摩作品的年度之約

─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與徵件活動後記

【2003.7.18在地實驗訊】歷經近三個月的徵件、頒獎與五場的入選暨觀摩作品播放,2003年首次舉辦的「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所有今年度的公開活動已經於日前結束,7月11日晚間9時許,最後一場「視覺音場」播放完畢,在地實驗[媒體實驗室]現場擁擠觀眾的掌聲中,大家期待散場後明年再見。

這次由在地實驗企劃的「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源起於在地實驗於去(2002)年底開始,接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與台灣前衛文件展所委託經營的「阿果拉網路藝術城邦」http://agora.tad.org.tw,在年度計劃中即提出「網路策展」原始構想。

三月中旬起,在為這個計劃付諸實行現的工作會議中,在地實驗決定以「聲音」這個單一主題,並同時對阿果拉網路藝術城邦內外的所有藝術創作者開放,使得這個「阿果拉」的創作活動,成為公開的國際性聲音藝術展,徵件期間,除台灣灣外還吸引包括美、日、甚至立陶宛的實驗音樂創作者,來競逐這個在台灣第一次出現的聲音藝術獎項。

這個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熱烈的反應,證明了聲音藝術已經正式登上了台灣藝術界的主要舞台,可預見的未來,這個新興的話題將為我們所有藝術活動,注入全新的活力。

就歷史看來,所謂的聲音藝術或是實驗音樂,其實已經歷經半個世紀以上的發展。早期最著名的創作者之一,大名鼎鼎的凱吉(John
Cage)就是經常被現代藝術論者引用的實例之一。在傳統音樂界引發「無調」的震撼之際,另一股伴隨錄音技術發展與藝術創作素材反省的聲音藝術革命,更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就造就了以具象音樂(concrete
music)為名的經典流派,影響至今不輟,而這一群提出比「無調」更自由大膽創作形式的前輩藝術家們,也為藝術的領域做了全新的宣示。這股風潮,現在看來也即將於台灣正式登陸,有可能成為繼「科技藝術」之後的新一波流行話題。

台灣在電腦設備與網路普及的此時,聲音藝術成為創作主題是最適當的結論。由於創作傳播聲音藝術的設備門檻極低,一般創作者只要有創作的企圖心,甚至不需要完整的樂理訓練即可逕行嘗試動手製作,因此至少就作品的數量而言必然不虞匱乏。

其次,聲音藝術的展出與散佈也不像裝置藝術般的工程浩大,只要有基本的播放設備,藉由網路下載或光碟出版的方式,這種藝術形式也能以最經濟的方式,傳遞藝術創作的成果,創造出更廣泛的讓觀賞環境,讓創作與欣賞的良性互動更直接有效。

在地實驗從一開始就是以一個創作者的身分出發,來籌備與這一次聲音藝術展活動,希望它成為一個創作者同儕的年度嘉年華,而不只是一個被精細規劃的策展活動。所以,在地實驗與活動相關的工作人員,也都參與創作與徵選的遊戲,另外,在執行徵件時出現的通融,正是基於這個以創作者為主的前提下的自然反應。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因為徵件主題的明確性,也在初選的過程中排除了一些製作水準與完成度高卻不符實驗精神的參選作品,這痛苦的抉擇也證明了在地實驗與評審們對這次活動負責的決心,希望它是一個主題明確的活動。

基於這樣的期待,在地實驗將持續聲音藝術的創作與推廣的工作,希望今後能在這一次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更多的相關資源,為下一次更盛大、更多創作者參與及更多觀眾熱烈回應的「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而努力。

(張賜福台北報導)

相關資料鏈結:
2003異響bias聲音藝術徵件得獎資料
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活動網站 http://agora.tad.org.tw/b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