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呼籲規劃華山特定區

藝文活動特區


親愛的朋友們,

我們是一群藝文工作者, 範圍涵蓋戲劇、美術、舞蹈、電影、音樂等等不同專業領域,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 我們發現長期重牆深鎖在華山特定區中的舊台北酒廠, 原來是一組極具台灣歷史特色的建築群, 而且架構完整, 如果配合整個華山特定區腹地, 足可規劃保留更生為一個理想的藝文活動展演特區. 為了替台灣第一個藝文活動特區催生, 我們結合連署, 呼籲各界, 特別是立法與行政當局, 共同來關心這個議題.

我們知道, 華山特區是目前規劃中的立法院預定地, 也已經內政部變更為機關用地; 然而此基地既有航高限制, 地下又有排水箱涵與地下鐵道經過, 基本上已經不適合一個宏偉的新立法院建築規劃; 而當初的變更案, 在其附近的都市計劃尚未定案, 進行用地變更前又未進行地區環境影響評估公聽會的情況下, 也引起當地居民的嚴重反彈. 再就基地周邊景觀與國人傳統的風水觀念來說, 華山基地北側是市民大道高架道路, 東側為金山南路高架橋, 不僅對國會新居景觀造成衝擊, 也難保日後不會有風水窒掣的譏語謠言. 何況, 據悉台北市政府也已提出包括空軍總部現址與台北文化媒體園區及舊美國學校校地等作為立法院遷建新址的選擇. 凡此總總, 皆令人疑惑華山特區是否真的是立法院新居的最佳或唯一選擇?

其實華山這些具歷史價值的舊廠房與辦公室, 只要保留外觀再就內部加以整修, 就成為可以供作戲劇、美術、舞蹈、電影、音樂、實驗性作品等等展演之用的理想場所, 並且足夠舉辦各項國際性大型文藝活動, 諸如國際美術雙年展、國際舞蹈節、戲劇祭、音樂大賽等等目前國內欠缺場地舉辦或可以藉以取得國際文化發言權的跨國性活動. 如果藝文活動特區規劃完成, 並成立基金會管理經營, 定期舉辦大型國際性藝文展演, 大型活動間的空檔則提供藝文團體申請展演或建立專責展演策劃人策劃展演制度; 如此不僅擴大展演活動的國際視野與發言權, 兼顧國內創作個人或團體的發表場地需要, 並能進而培養本國的專業展演策劃人才, 如此將是一個全面性的發展計劃; 再加上配合周邊環境規劃, 更可以成為全國第一個全功能的藝文活動特區兼民眾遊憩場所, 讓民眾的精神休閒活動有一個多層面的選擇.

我們訴求的目的絕非僅在維護古蹟, 而是一個具前瞻性的文化決策. 我國的藝術文化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這是從過去十年來台灣藝文活動質與量俱增所呈現出來的具體事實, 根據文建會八十五年五月發表的"民國八十四年文化統計"顯示, 八十四年台閩地區舉辦了一萬八千餘次藝文活動, 較八十三年增加20%(相較於78年更是整整增加三倍有餘), 總出席人次超過八千萬, 更較前一年增加31%, 數據可謂驚人; 根據85年七月出版的"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 登記收錄表演藝術團體共有303; 85年十二月出版的"1997台灣美術年鑑", 共收錄了四千五百餘位美術創作者與299位美術理論研究與相關工作者, 該書並統計近三年每年度全國大專院校美術類科系在學學生總人數皆超過六千人; 這些數據在在說明我國的藝術文化發展, 不管在展演人才或欣賞人口上, 皆正居於一個勃興與樂觀的態勢, 而且往後的至少十年內這些數目還會持續增加, 因此確實有必要在現有展演場地之外, 早做規劃.

再就對外交流而言, 長期以來, 我們對外的文化交流活動往往局限於一些民俗工藝的輸出展演, 這些活動的確極具特色並為我們結交不少外國民間友人, 並且應該持續進行. 然而, 我們也必須思考另一種具代表性的文化外交,也就是結交外國的當代文化菁英, 這些人士在該國文化界才真正具有影響力, 而這些人感到興趣的往往是當下正在進行發展中的藝術. 韓國早在八○年代中期即注意到這層關係, 並持續進行許多交流活動, 藉著邀請展演的名目結交外國當代重要藝術家, 再藉此將自己的藝術家推銷出去; 為了擁有國際文化發言權, 更在審慎規劃後, 1995年舉辦光州國際藝術雙年展, 不僅在西方藝壇造成震撼, 更成功而有效的向西方藝術家輸出本身的當代藝術特色與格局, 儼然成為亞洲當代藝術的龍頭, 而第二屆光州國際藝術雙年展又即將於今年十月隆重揭幕, 西方藝術界莫不秉神注目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我們不一定要走韓國人的路子, 但是規劃一個藝文活動特區, 使之成為一個兼具現實性與未來性的展演基地, 對台灣未來二十年的文化發展與國際交流絕對具有正面性的影響, 而華山特區既然已定案為機關用地, 面積廣達七點二公頃, 地面建築又具歷史特色, 實在是最理想的一個特區基地.

因此, 我們懇請各位朋友大家一起連署要求立法院, 放棄華山遷建案, 並協調將華山更生為中華民國第一個藝文活動特區; 這不僅是為了未來立法院新居的適用性, 也是明天的歷史與全民共同的文化未來.

感謝您的支持!請留下您的資料,加入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