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 評審感言 | 藝術家創作自述 | 入圍者簡歷

國巨聲音藝術獎評審感言

佐佐木敦 (日本 資深藝評人)

我的評審角度和一個重要問題息息相關:究竟什麼是聲音藝術?

這的確是個困難的問題,因為我想現在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也都不是新鮮的了。 長音極簡主義是可能的、數位干擾是可能的、超低限聲音是可能的、頻率音樂是可能的、田野收音的變化是可能的、 採樣拼貼是可能的、經過特製軟件處理的聲音是可能的,諸如此類。

所有可能的聲音藝術已經都放在模板上,每個人都能使用。你可以選擇你所喜歡的,並且用任何風格加以混合。 於是,每個希望成為聲音藝術家的人都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究竟什麼是聲音藝術?

聲音藝術源自於九十年代中期,因此它是種全新的類型,但是它同時又擁有漫長的歷史。 我們應該(但也不應該)這麼說:科技的更新改變了聲音藝術。然而,這項聲音藝術獎的確仍然年輕。 遠超過我所預期的,這些作品當中具有相當多變的類型。我期望能看見聲音藝術的新定義能在此產生。

[作品評論]

首獎:
這是我評分最高的作品,所以我對這樣的結果非常滿意。它對田野收音的處理相當精細而富想像力, 是一件製作優異的音景作品。我對她的創作自述同樣印象深刻。

優選:
雅尼克.竇比的作品讓我們發現;人體是最古老的樂器,而如今我們能夠透過微觀之耳重新發現它。 劉佩雯的作品則是一首數位訊號處理器的可愛曲調。

入選:
入選作品中有些很好的作品,但獲獎的作品由於格外敏銳且發人深省,因此能夠勝出。 前九名作品也都相當出色,有些也有前三名的實力。


王福瑞 (台灣 聲音藝術家)

從國巨聲音藝術獎公開徵選投件的作品,顯示近年來台灣以聲音為媒材的創作,不論在質與量都有顯著的成長。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過去的實驗音樂太過依賴以音樂的類型來引進與介紹, 鮮少鼓勵創作者重回創作的原動與聆聽的省思,創作自然較難跳脫一些既有風格。 聲音藝術的價值在於對現有觀念的挑戰與突破,創作者找回旺盛的想像力、大膽嘗試各種聲音的可能性和自己的創作語言, 將會為台灣聲音藝術帶來更多元的發展與活力。

國巨聲音藝術獎公開徵選,最大的優點就是帶動國內聲音實驗的創作,我們希望參賽者不要因未入選或得獎而氣餒, 重回自己的創作,仍有寬廣發揮的空間。

[作品評論]

首獎:
此次的首獎作品是香港麥雨珊的「火車繪景」,以聲音為素材來做實驗性的生活紀錄, 創作者敏銳的聽覺補捉日常生活中充滿豐富、獨特、趣味的片段。

優選:
相對於大部份聲音作品都是「外在」環境聲音的實驗,優選的法國雅尼克.竇比作品「血液」, 利用自製改裝的接觸麥克風和聽診器對身體「內在」聲音的聆聽與紀錄, 帶領我們有如在寧靜空間輕微呼吸傾聽我們身體的聲音。

另一件優選作品是台灣劉佩雯的「莿」,細緻帶點甜美有如閑靜原野鳥鳴的電子微音, 雖為電子聲響但卻返樸回自然的聆聽狀態。


阿蕾甘德拉.莎里那斯.鐸羅莎 (西班牙 幸運廚房廠牌創始人,藝術家)

[作品評論]

首獎:
開頭是一聲高音,你預料將會聽到一首正弦波的極簡作品,接著你聽到的是搭配著正弦波音高的火車聲音。 這便是這件作品的力量,它以操控嫻熟的聲音,使純粹的田野收音產生起伏,以致你始終無法確定聲音的起止之處。 我們聽見暗示著火車進站的鈴聲。這些鈴聲譜成了小小的曲調,火車之曲在原始錄音與編曲之間重複演奏, 一切都帶有一種精緻而嬉鬧的風格。當火車抵達時,它聽來像是吵雜的音軌,而這正是這件作品的另一種強烈特質: 它既粗糙又甜美。我也很喜歡這件作品的概念, 雖然我已經老到不再喜愛火車旅行了(好幾次都在不舒服的座位上過夜),但我仍然喜愛火車站的浪漫故事。 這件作品無論在技巧和概念上都相當完整。

優選:
雅尼克.竇比:這件作品是藉由人體聲音的錄製所創作的。作品中的極微聲音在真實世界中幾乎無法聽見。 這件作品就像是當你躺在床上,一片寂靜,而你開始聽見你的下顎發出微小的聲音──令人既感到好奇, 又帶點恐懼。

劉佩雯:這是一件簡短安靜的作品。這是一曲數位音軌,其中喚起了鳥鳴、水聲,以及石子在水面上跳躍的聯想。 它既集中又不斷變化,精緻而優秀的編曲產生時間的流動。就像是在一座熱鬧森林中的美味野餐, 機械的鳥語蟲鳴於其中四處可聞。